5/18/2014

《繽紛的女性氣質》


姜麗華/臺灣藝術大學美術學系 助理教授



觀看《繽紛女聲-2014國際攝影展》(以下簡稱《繽紛女聲》),不禁憶起美國藝術史學家琳達・諾克琳(Linda Nochlin, 1931-)於1971年發表的〈為什麼沒有偉大的女性藝術家?〉一文,她提出女性之間是否有共同特質的「女性氣質」,可以用來連結女性藝術家的風格?綜觀《繽紛女聲》邀請展出的十位女性攝影家,藉由自製的針孔相機、傳統相機與複合媒材進行創作,同時應用跨時代的各種相紙(銀鹽相紙、拍立得相紙、數位輸出藝術紙等)、多樣的表現手法(實驗攝影、直接攝影、報導或編導式攝影等)與不同的呈現方式(裱褙裝框、手工書籍展開頁、互動裝置等),形成豐富的視覺饗宴。該展覽作品內容探討議題從「關注女體」、「性別文化差異」、「跨越時空或性別的角色扮演」、「神話與環保議題」、「幸福的定義」以及「女性成長的故事」等,呈現多元的藝術觀點。那麼我們可以用什麼樣的「女性氣質」,來連結這群女性攝影家的風格?

回顧攝影史文獻,首位被記載的女性攝影家卡美倫(Julia Margaret Cameron, 1815-1879),於她48歲之際,女兒贈與一台相機而開始以攝影為業。她擅長以安排的佈景來捕捉美輪美奐的影像聞名,這些影像讓華特‧班雅明(Walter Benjamin, 1892-1940)在〈攝影小史〉文中載明,卡美倫等攝影師活躍的時代,正是攝影的黃金時代。若探問是什麼因素讓卡美倫得以名列攝影史之席,除了她純熟拍攝的技巧與實驗性的暗房後製之外,從歷史故事或文學作品中汲取靈感的手法,有助於她實現對美感的追求[1],創造出獨特的柔美風格,是她能夠名留藝術攝影史的主因。

同樣的,《繽紛女聲》這群女性攝影家共同的特質猶如卡美倫捕捉自身關注的美感:女體、母性、女詩、女性文化之陰性書寫,顯現繽紛的「女性氣質」並構築出柔美與堅毅兼備的風格。在此,我們觀察到《繽紛女聲》呈展出的這般風格,儼然為女性的藝術史(Art herstory)在人類攝影史上增添一頁記載。



20140513日書寫於臺灣台北 


[1]卡美倫說:「I longed to arrest all the beauty that came before me and at length the longing has been satisfied.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