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2/2012

身體意識-台灣新媒體藝術女性創作者聯展

SENSORIA-New Media Art by Taiwanese Women Artists

策展人:曾鈺涓
參展藝術家:陳依純、許惠晴、葉怡利
主辦單位:台灣女性藝術協會

展覽時間:2012/9/22(六)~11/17(六)
開幕茶會:2012/9/22(六)3:00pm
展覽地點:女藝會WAA
展覽地址:台北市北投區自強街616號。02-28218827
開放時間:週三~週六2:00~6:00 pm
Facebookhttp://www.facebook.com/WAAHOUSE

今年年中,連續兩次被詢問是否有值得推薦的新世代台灣數位藝術女性創作者嗎?這個問題在腦海中不斷浮現,促使我開始思考,也因此開啟了,以計畫策展「新媒體藝術女性創作者」方式,研究女性藝術家創作觀與問題意識的想法,並藉此建立台灣新媒體女性藝術家的資料,進行台灣女性在新媒體藝術創作歷史與成就的梳理。在此理念下,第一階段將以「新世代女性藝術家」為研究對象,並在經費允許下,慢慢將此研究擴及至資深與前輩藝術家,甚或各種媒材創作的女性藝術家。

陳依純、許惠晴、葉怡利三位新世代女性藝術家,皆以「女性身體」為討論主題,以身體為探究對象,進行女性意識的討論,脫離純美影像的表象再現,深入屬於內心深層的自省,挖掘屬於女性的時代意義、經濟認同、社會批判與個人價值。在這些作品中,即使「女性身體」的意象仍不斷地出現,顯現「女性身體」在父權文化中的既定象徵意義至今仍無法被完全排除,「女性身體」的符號與價值仍被制約,但是透過三位女性藝術家對「女性身體」的重新定義,讓「女性身體」在某種程度上被有效的干擾並創造出不同的性向,建立新的意義與價值。

數位的跳躍式思考邏輯,提供女性藝術家更多元的思考方式,以新的思維所建構的女性身體,是一種具社會文化意義的敘事方式,不僅重新檢視了女性存在的狀態,並且再次透過對身體的解放與關照,提出了對身體意識的再建構。

8/27/2012

重演:林偉豪個展

ReenactmentWei-Hau Lin Solo Show

展覽時間:2012/8/26~9/19
展覽地點:淡水文化園區/藝文沙龍 Tamsui Art Salon
新北市淡水區鼻頭街22(老街反方向步行河邊5分鐘)
開放時間:每天12:00-22:00  2626-9860

林偉豪
中學社會科教師 攝影資歷五年

喜歡攝影
因為念舊,因為總是很貪心地想要留住
歡笑,回憶,
還有生命中浮光掠影而斑斕的,
那些美麗的片刻。

創作年表
2012 重新書寫淡水-淡水社區大學紀實攝影班聯展,展出"淡水松滬會戰"
"西仔反"系列
2012 百家照性別記錄照,典藏今藝術雜誌,第233
2011 百家照性別聯展,展出"你正在看我嗎?"
2010 西仔反系列作品獲選淡水鎮公所2010年文化年曆
2009 參加淡水鎮公所舉辦之"我愛淡水"攝影展,佳作及優選共三張

創作理念
Reenactment 重演

重演(Reenactment),源自西方國家的歷史愛好者與軍武收集者自發性的重演戰爭歷史,其中較常見的是二次大戰的情境重演。

重演的核心是歷史事件、模仿、展示與戲劇。人類的戲劇史開端於宗教與遊戲,而在近代褪去宗教意義,仍保有遊戲與展示理念的本質。在文字上甚為深奧的意義,其實在生活中非常實際、一點也不枯澀。

人類童年必經的社會化情境,包含了扮家家酒,其本質上即為生活的模仿、生活中重要他人的參考與學習,還有展現;進而學習權力的運作與宰制。時至今日,即使媒體已發達到擔任虛擬父母、甚至肩負意識型態灌輸、麻痺、遮掩、加重、美化、感官刺激等功能,但人類仍無法滿足於單純欣賞。

生活是經驗的累積與再創造,是一個動態的過程。於是人類窮盡所能透過科技創造虛擬實境,但仍比不上身體實際的感知與操作。近年來蓬勃的動漫角色扮演,提供了人們身歷動漫世界昇華自我的機會。青少年動漫角色扮演次文化,因為具有商業利益,被冠以文化產業之名滲透主流社會。

重演比角色扮演更進一步奠基於歷史(例如戰爭事件),是故門檻較高,甚至強調真品實物的收藏與保存,除了需具備經濟能力的個人收藏家聚會展示活動,其餘可能需仰賴政府預算所建構的大型展演活動。

需要特別說明的是:本次展覽雖然有一核心主題,兩個創作場域,照片雖有安排前後次序,但每張照片亦可視為一獨立呈現。亦請觀眾勿拘泥於文字說明與意義,歡迎將照片放入括弧(現象學理論),或自行填入意義。

Reenactment 跳躍/標記/1930霧社事件/1937松滬會戰

賽德克巴萊於2011年上映,林口霧社街片場搭建於淡水河對岸,霧社街片場就像偶然出現的時光隧道,讓人可以輕易地跨回1930年,那時台灣已被殖民統治35年,皇民化運動尚未開始,世界前景未明而苦澀的年代。

透過導演清澈而純淨的歷史運鏡,賽德克巴萊的每個角色都發人深省,姑且不論政治體制、民族大義與血腥鎮壓的歷史。身邊的朋友普遍厭惡日本殖民統治的壓迫、卻又對日本警察制服的設計感到欣賞與喜愛。於是找了一個休假日,在霧社街遊客甚少的周三早晨,到霧社街換上日本警官服自拍。

我想知道在美學設計與統治心理學的操控裡,存在何種合作與對話的機制。
前往霧社街片場參觀時,結識國內熱愛軍事重演活動的團體,於是建議他們到淡水殼牌倉庫來演出,在2012年的五月底,以淡水殼牌倉庫為舞台,重演了中日十五年戰爭中的松滬會戰,甚至重現蔣介石廬山演講的歷史時刻,這是一種「填補歷史空隙的快感」。

本系列共計十六張照片,前三張拍攝於林口霧社街(已被拆除),可視為一獨立小單元。其餘照片為同一群歷史重演愛好者換上國軍88師的制服,在淡水殼牌倉庫重演松滬會戰中的經典場景-八百壯士死守四行倉庫。

軍服本身即具有極為強烈的意識形態與政治色彩,而且對身歷過其境的人而言,可能有極為痛苦的回憶。軍事重演玩家並非不曉得意識型態的制梧,但他們選擇以帶有遊戲性質的重演,逃脫意識形態的控制,直取歷史的片段組合成對自己有意義的片刻,與歷史,與亡者,與失落的精神與勇氣對話。

在照片中出現的人物,穿上日本昭五式軍服;同一批人換上中華民國陸軍軍服,心境也跟著轉換到中日十五年戰爭的上海。對個人內在心境的轉化與過渡,由照片可以窺得一二。

在拍攝松滬會戰重演時,特別加入了上海英租界的英國軍官角色,在劇情設定上試圖跳脫傳統民族大義的陳腐敘事風格,以類似寫日記的手法。將鏡頭設定為英國軍官的雙眼,看見戰爭中的無奈與犧牲,看見戰爭中戰士的惺惺相惜。並且虛構英軍軍官試圖調停國軍與日軍的衝突─取材於歷史事件中的一小部分,並以照片勾勒出對和平的想望與幻滅,影射真實世界中被忽略的和談與媾和努力。

本次展出的作品以淡水為舞台,重演了近代亞洲與台灣發生的重要戰役,參與重演活動呈現了某部分、屬於自己不曾熟識的自我,既回顧國族記憶,也可能是對國族記憶的逃脫;既重構亦解構國族歷史與個人生活史,也同時逃遁於現實外,或追尋更強烈的現實感與意義。

策展人:萬一一 YiYi Wan

合辦單位:
淡水文化基金會 http://www.facebook.com/tamsui22
湛盧咖啡 http://www.zhanlu-coffee.com

8/11/2012

重新書寫淡水Re-Writing Tamsui @ 有河book


淡水社大紀實攝影班成果展

展覽時間:2012/8/11~9/22
展覽地點:有河book
開放時間 12:00-22:00, 週一公休
出淡水捷運站沿河走3分鐘

參展者:呂宜貞、林偉豪、張文昌、陳佩君、黃添益、楊志妙
策展人:萬一一 YiYi Wan

7/31/2012

看完淡水社大紀實攝影班成果展觀眾留言

淡水    

*淡水不是只有<老街> <小吃> 請來慢慢發現它

*艾群說: 淡水好好玩, 有很多昆蟲

*重回20年淡水, 彷彿回到時光隧道, 但是, 是一個全新的市鎮   R

*淡水是有山有水, 人文氣息之地

*淡水古蹟多 人文薈萃的古鎮

*淡水真棒, 有展覽還有腳踏車步道 讚!  李東昇

*淡水好所在 宜古宜今

*淡水是好地方!

*淡水真是個好地方~大家要常來

*有山有水, 淡水真是好地方!

*美麗的河港山城!

*淡水good 讚!! 

*淡水真好玩!

*地靈 人傑! ~淡水

*一邊泡澡, 一邊看風景, 是最享受的事了! 也要記得去逛逛淡水老街哦!

*我愛淡水   陳冠廷;  蔣昊澤;  徐于翔

*淡水 好山好水 好榜樣

*淡水 是非常好玩的place喔!   Christine

*淡水古蹟 人文 豐富的小鎮

*淡水好吃 好好玩 (勾勒出生態農場作品的羊咩咩)   張容偉 侯世鴻

*值得推廣的淡水文化 陳梅芬

*淡水 全國古蹟最多的小鎮

*炎炎夏日 輕描淡水   ㄚ泓 阿蓁

*淡水: 我55前的老故鄉! 我永遠愛淡水

*淡水好棒!

*淡水真是個人見人愛的地方!

*昔日紅毛 今日淡水 來日再現風華   ㄚ泓

*淡水真美, 希望下次可再來   李東陽

*充滿歷史與文化 回憶的地方 淡水讚!

*記憶中的淡水, 古樸而寧靜, 雖已改變, 但還是常常想回來

*感謝大家對淡水的認同和熱愛, 歡迎常來!

*怎麼樣的解釋才能夠完整呈現畫面的感覺?  王恬愉





7/22/2012

重新書寫淡水Re-Writing Tamsui

淡水社大紀實攝影班成果展


展覽時間:2012/7/21~7/29
展覽地點:淡水文化園區/殼牌倉庫Tamsui Cultural Park/Shell Warehouse
(新北市淡水區鼻頭街22; 開放時間 9:30-17:30, 週一休館)

參展者:王政豐、呂宜貞、林偉豪、張文昌、陳佩君、黃添益、楊志妙
策展人:萬一一 YiYi Wan

7/01/2012

閱讀我們在俄羅斯當代國際攝影節的不同面向


時間:2012/7/7(六), 3:00~5:00
地點:女藝會WAA

與談人:
吳政璋:嶺東科大視覺傳達設計系助理教授
汪曉青:藝術家、國立東華大學藝術與設計學系兼任助理教授
陳伯義:藝術家、國立成功大學水利及海洋工程研究所博士生
萬一一:藝術家、獨立策展人

歡迎一起來聊聊

6/16/2012

《不同面向》- 2012 第四屆國際當代攝影節

“Другое измерение - 2012” 4-й Международный фестиваль современной фотографии

已於20125月在俄羅斯的新西伯利亞州立美術館(Novosibirsk State Art Museum)展開。今年有來自世界各地52位藝術家的參與,共344件作品展出其中來自台灣的藝術家有三位包括汪曉青/Annie Hsiao-Ching Wang、陳伯義/Po-I Chen 、萬一一/YiYi Wan(榮獲台北市文化局外交部出訪贊助)

展覽時間:俄羅斯新西伯利亞州立美術館
展覽地點:2012/5/17– 6/17

藝術總監及策展人(莫斯科當代藝術雙年展總監)
安德烈·諾夫/Andrey Martynov
台灣策展人羅惠瑜/Hui-Yu Lo

母親如同創造者__汪曉青
從懷孕那年開始,每約隔一年左右,我會在上一次我與我的兒子正式家庭照前拍下我倆的新合照。因此,在時間的推動下,不同年代、不同樣貌的我與我的兒子齊一湧現的在同一個平面上。由此,不同年代的我與兒子及我們所共同創作的母子圖,被壓縮在一個奇異空間內不斷地對話,而呈現出複雜、瑣碎且多采多姿的真實記錄。
這般不斷地創造與自我再現的時光隧道式的視覺在現,不但已層層記錄下十年來平易的堅持與累積,也讓我們彼此的成長輕易地對照出來。最重要的是,如此複數多元的女性自我再現概念將計畫持續下去,用生命與時間去挑戰傳統那種單一且固定的刻板母親形象。

石人__陳伯義
這組作品是我在2004年的一個小品,當初不過想試試發展成插圖的可能性。但是歷經多次造訪這些石堆與鳥屎,我看到了一個個人形似乎如同小王子般在星際間流浪與探詢。這讓我想起他的玫瑰與羊,或許我可以讓石頭上的形體轉化成詩,但是我更希望他可以如同「第一號作品」,帶著想像與真誠去四處流浪。

壓抑與釋放__萬一一
以針孔相機所製造的影像結合熟悉物件與身體空間的關係,將性別政治議題藉由象徵、隱喻、加上一點幽默感做轉換再現。


NSAM Novosibirsk State Art Museum in Russia
Krasny Prospekt, 5
www.nsartmuseum.ru

6/09/2012

<圍島>-黃郁涵個展

Surrounded Islands Solo exhibition by Yu-Hang Huang

展期:2012/6/9-6/30
開幕茶會:2012/6/9(), 2:30pm
開放時間:週四-週六, 2-6pm 
地點:女藝會WAA藝響空間
台北市北投區自強街616(捷運淡水線石牌站2號出口步行約8分鐘)
電話:02-2821-8827 


藝術家黃郁涵將於69630日,在台灣女性藝術協會藝響空間發表最新創作個展<圍島>
此次展出的三件新作是藝術家自2010年回台後,有感於台灣島內的模糊認同及焦慮現況,藉由不同的角度探究個人生命狀態與社會之間的對話。
延續之前的創作手法,藝術家融合建築形式與人體元素來表達後現代文化中的混雜認同,及個人與社會之間脆弱矛盾的相依關係。
她以重新觀察台灣社會為起點,嘗試多元的創作媒材並試圖創造出新的藝術語彙。
歡迎蒞臨參觀

6/06/2012

4th 'Different Dimension–2012 International Festival of Contemporary Photography'

Date5/17/2012-6/17/2012
VenueNSAM Novosibirsk State Art Museum in Russia
Krasny Prospekt, 5
www.nsartmuseum.ru
opening hours
Tue-Fri 11-19  Sat, Sun 13-19

Art DirectorAndrey Martynov
Taiwan curated by Hui-Yu Lo

Three Taiwan artists’ pieces are presented at Novosibirsk State Art Museum~
Annie Hsiao-Ching Wang
Po-I Chen
YiYi Wan (Grantee of Taipei City Department of Cultural Affairs
Ministry of Foreign Affairs Republic of China/TAIWAN)

The Mother as a Creator    by Annie Hsiao-Ching Wang
Here I take a family photograph each year of my son and myself, and then the next year, take another image of us in front of the previous picture. Therefore, different layers of my son and I emerge on the same surface after a lengthy accumulation of detail and texture. Different stages of my son and I are overlaid; and from the different pictures we have created dialogue with each other in this dimension upon compressed dimension. From within these dimensions will emerge a new depiction/visualization of Motherhood.

This time-tunnel artwork has recorded my different experience of Motherhood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y son and I for ten years. By doing so, it is easy to compare and observe our growth and development. The most important is that these representations will keep going to use our life and time to undermine the inflexible and stereotypical conventions of Motherhood which in their idealizations seek to allow only a single shallow plane of experience.

Stone Age   by Chen Po-I
Complete in 2004, Stone Age was a series of snapshots which were intended to experiment on the possibilities of picturesque photography. Between stones and birds’ droppings thereof, I saw several make-believe images of little prince travelling through different planets. These images reminded me of little prince’s rose and sheep and made me want to transform them with some poetic implications. I would like them to be like ‘Drawing Number One’ that traveled with imagination and sincerity.

Repression & Release   by YiYi Wan
The image from pinhole camera combines the daily materials and bodily space in order to invent a relationship which aims to represent the issue of gender politics by symbolizing, making the metaphor and adding some senses of humor.


5/10/2012

《你.你.你》- 影像自白 

藝術家張菀玲范晏暖萬一一

 2012/5/6~2012/6/2

開幕/座談會:2012/5/63:30~4:15

主講人:段莉芬 大葉大學造型藝術系專任副教授

策展人:范晏暖 大葉大學造型藝術系專任副教授


5/06/2012

女藝會策劃展 新書出版分享會


台灣女性藝術協會
策劃展 新書出版分享會

時間:2012/5/6 (週日)  地點:女藝會WAA
台北市北投區自強街616 02-28218827

3:30~4:15《你.你.你》影像自白  開幕 / 座談會
策展人:范晏暖  參展 藝術家:范晏暖、張菀玲、萬一一 / 段莉芬

4:30~5:30《蛻變與展望1977-2011當代台灣女性藝術家合輯》新書出版分享會


藝術書買一送一給媽媽

3/16/2012

寫何佳真「角色的框架」個展—女性&女性藝術家&創作

/陳誼芳

肉體之痛的力量

        何佳真這次展出的作品,在物件的象徵意義之外,我們不容易觀察到的,是她用了心去實踐的,那被壓抑著的痛。牆上的攝影圖釘系列、假人模特兒身上的泡泡膠布裝、茶袋婚紗,製作過程裡頭不只顯示出一種親身操作的手工性,也隱約傳達出一種被執著驅力所推動的反覆性身體運動:吃食動作並衍生咀嚼的想像,握著滿把圖釘的手部移動,珍珠與圖釘不斷地、重複地、機械性地被塞入小小的氣泡中,以及浸泡、收集、整理茶包的重覆歷程。
   
這個驅力就是整個操作過程中的重要元素。在理性層面上,這個驅力使藝術家轉化圖釘、珍珠為俗世價值的象徵物危險、幸福,並有點簡單而俗套地將危險與吃圖釘、危險與「愛」(手握圖釘拼灑出愛字)、幸福(珍珠)與(美麗的)女性服飾、或危險(圖釘)與美麗紗裙連結起來;另一方面,這個力量也潛在地驅使藝術家以肉身來執行這些動作,不管是用毫無保護措施的手掌緊握著圖釘,或是忍受針錐的刺痛、雙眼的疲憊、機械性行為的無趣,把一顆顆珍珠與圖釘塞入小小的氣泡裡。這個痛感,來自於驅力的壓迫,可以說是心理苦痛的外在轉化,藉由藝術創作的操作過程,合法化、效率化自我虐待所導致的肉體疼痛,使負面能量得以被釋放。這肉體操作過程與痛覺,也像是克莉絲蒂娃(Julia Kristeva)恐怖的力量一書中的,是我們心理極欲排出某物的賤斥過程,它使我不適、感到噁心,因此藉由嘔吐將此不潔物排出;個體在嘔吐的痛苦過程中,一邊獲得釋放的快感、一邊因為獲得新生之感而得到撫慰。
   
執著驅力的功能,在此不是為了演出最後呈現的攝影作品,或能夠擺出兩三件手工創意服飾,而或許是驅策著藝術家藉由肉身的操作動作釋放被抑制的能量。也就是說,每一次的創作過程是某一階段能量的釋放滿足。因此,我們可以觀察到,何佳真這次的作品有一種待續的樣貌,吃食的動作她並未完成,茶包、珍珠、圖釘具有不斷被收集的性質,氣泡布上頭滿佈的小氣泡更是擺明了一種無垠延伸的可能性。當然,藝術家在選擇創作材料與決定操作行為時,有其理性考量,但在這個展覽中,似乎同時具有某種自發性實踐意願與潛意識地精神性滿足,兩種難以釐清的複雜情境。

走出框架,尋求自我的存在

        關於這次展覽,藝術家的創作理念很大部份來源於兩性關係中的負面感受,以及對傳統女性被賦予之角色的抗議,正如她說「愛情過後,眷屬不再是有情人,在角色行為裡以為只要扮好每個角色,去迎合外在的眼光,在乎社會價值的集體意識,女人應為賢妻良母的刻板印象,藉以得到肯定,這個人就已經失去了自己!」不管是否為藝術家的親身經歷,濃厚的情緒敏感度與自我投射的非理性能力是作為一個創作者的才能。何佳真藉由展出作品陳述出女性在婚姻、愛情中的困境與掙扎。捧著盛滿圖釘的鋼碗,是食不下嚥卻日復一日的生活境遇;握著圖釘拼灑出「愛」字控訴著,愛不一定是甜蜜的,卻是椎心的痛;鑲著珍珠與圖釘的氣泡膠布衣裳,不是表面看見的美麗與溫婉,反而是執念地不斷侵入與收集,被壓抑的力量由此蔓生;白紗裙上的褪色茶包歇斯底里地與「真」字的自我象徵結盟,不只是下半身(生)無滋味的展示,也似乎是心有未甘、還想要把握住些什麼的叨念。

        這些作品中有不少是被視為女性藝術的創作語彙,如婚姻題材、女紅形式、婚紗的聯想。一方面觀者或認為上述創作語言的運用缺少新意、格局不大,另一方面這種思考也涉及一個老問題:什麼才是適合的語彙?主題的擇取對普世藝術家來說已是大同小異,無所謂新舊,唯有作品的形式樣貌或許難脫某些刻板印象;但是,以藝術家的創作動機來思考,無不是不吐不快的需求。換句話說,藉由創作的過程與結果,感受、彰顯自己的存在,因此必須使用她的獨有的氣質與身體醞釀出來的語言,即便這語言多少複製自既有的認知。對何佳真來說,當她努力挖掘自身的獨特性時,也朝向內在本真的自我前進,特別是做為一個受過專業訓練、有自覺的藝術家,困在愛情、婚姻與家庭的難題中時,或許才驀然發現,做為這樣一個女性的存在樣貌竟是如此貧乏,不僅是創作表達上的空缺、也是面對真實人生的空缺。
   
        的確,女性藝術家在處理愛情、婚姻與家庭議題時,似乎比處理國事、天下事、甚至性議題時更加戒慎小心,這其實是個很詭異的情況。歷經女性運動的洗禮多年,我們勇於討論性解放、性自主、性探索,但是對於愛情、婚姻與家庭所帶來的甜蜜/背叛、安全感/拘束、責任/解放,卻很難清楚表達這二律背反的曖昧迷障。作為一位自覺女性,何佳真以藝術家的身分向內探詢時,除了實驗不同媒材的表達可能,也在尋找如何定義我如何可以成為我。不同於年輕小女孩的天真、率性態度,歷經世面的她不去發想太多空白的未來,反而是回顧過去歷史,以現在的我的立場來重新檢討。使同時作為一個身陷愛情、婚姻、家庭的女性與藝術家的,臉孔、身形慢慢浮現出來。

女性創造力與語言的特質

        在今日藝術得以充分自由表達、百花爭鳴,各種創作的陳述只要能通過女性主義四十幾年來形成的不同層次的濾網,都得以被保護與合法化。在維吉妮亞吳爾芙(Virginia Woolf)自己的房間一文裡,她提出論點支持女性的寫作文體獨特性,特別是與男性寫作方式的不同,例如「當她能夠自由地使用自己的手腳時,她就會把那種東西敲打成適合自己的形狀,為自己內在的詩提供某種不一定非是論文不可的新載體。」這裡點出了創作者的身體感知問題,吳爾芙提出女性創作的書不一定要長篇壘匵,結構宏偉而連續不斷,因為她認為女性的創作過程常常會出現被打斷的情形,亦或男女精神體力狀態不同,而使女性創作者發展出殊異的、但較適合的創作步調。六七0年代以來,女性主義學者伊蕊格萊(Lucy Irigaray)埃萊娜西蘇(Hélène Cixous)等人也極力為女性殊異於男性的創作語言辯駁、捍衛,與女性主義藝術家琳達賓格勒斯(Lynda Benglis)、史基曼(Carolee Schneemann)、茱蒂芝加哥(Judy Chicago)等人的活躍相輔相成,造就了後來女性藝術家、女性創作語彙的解放,同時也豐富了當代藝術的整體創作樣貌。如果說,後現代評判藝術作品的質等已失去一套固定標準,唯求能反映時代精神、氣質與潮流,這種反映能力則是作品之所以能成為藝術的元素之一。何佳真的作品的確誠實地記錄下她在現實生活中感應到的波動。

        透過她的創作,我們不禁思考:女性藝術家在創作的專業生涯上是否較容易遭逢社會的、經濟的、家庭的制約?在家庭與自我之間無法瀟灑、清楚地做切割,種種經過妥協的不捨不忍,暗自地化為綑綁手腳的繩索。創作雖然成為不吐不快的手段,但就像作家筆下的現實煎熬在見諸印刷時,或多或少經過潤飾遮掩;藝術家的創作也以另一種形式轉化了生活的暗喻。展覽的作品不用放在評斷優劣的標準中,而在於是否表達了作者身逢的波動、是否填砌了那個空缺的臉孔,儘管,作品所放射的對象十分狹隘”—一個誠實處理愛情、婚姻、家庭的女性。
   
        拜上述女性主義運動之賜,女性價值系統裡的狹隘性與卑微性已成為主題之一,對於創作形式樣貌的女性化傾向也不再需要遮掩,這類作品不需要與(男性)社會的價值相衝突,在何佳真的例子裡,作品自然地依照她的意願形成其面貌,內含了她的情感、修養與專業,她關心家庭、愛情與自我實現的題材,專業地運用藝術知識與技巧來實踐其意願 ,進而通過藝術的視野把個人經驗的碎片整合起來。在美杜莎的笑聲一文中埃萊娜西蘇認為「關於女性特徵的一切幾乎都有待女人來寫」,雖然文本著重的是對女性身體特別是性感官的自我探索與解放,但也鼓勵著女性創作者去開發在生存歷程中所遭遇的種種情境,不管是精神的、肉體的、瑣碎的、還是計較的,只要這些情境能夠表達出作為一個我之所以為我的理由。

        最後再引用何佳真一句創作理念「"我是我自己的患者與醫者"透過藝術創作的轉化對自我認同的態度是積極與必然的,角色應該走出框架,才能處處顯得自在。」


何佳真

現居高雄縣
英國布萊福大學藝術碩士畢業(University of Bradford)
現任高雄市三信家商兼任教師、高雄市第一社區大學講師

走出框架-何佳真創作個展
開幕茶會:318 (星期日) 下午 2:30
展期:3/18~4/15
地點:女藝會藝響空間WAA
北投區自強街616 (捷運石牌站月台2號出口)
開放時間:每星期四、五、六, 200~600 PM
282188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