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8/2014

紀念之外:二二八事件.創傷與性別差異的美學

原文書名:
Beyond Commemoration: The 2-28 Incident, the Aesthetics of Trauma and Sexual Difference
作者:陳香君 譯者:周靈芝、項幼榕 審校:陳佳利、吳瑪悧、龔卓軍、周靈芝 
定價:500
出版:台灣女性藝術協會、典藏藝術家庭
贊助:財團法人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

陳香君(Elsa Hsiang-chun Chen, 1969–2011)
學歷 
2006.3 英國里茲大學藝術史博士(Ph.D. in Art History, University of Leeds, UK) ž 1995.3 澳洲雪梨大學藝術史碩士(M.A. in Art History, University of Sydney, Australia)
1992.6 國立台灣大學哲學系學士(B.A. in Philosophy, 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
經歷   
2010.2–2011.1 國立陽明大學人文社會科學院院聘專任助理教授 2010.2–7 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跨領域藝術研究所兼任助理教授 2008.8–2010.1 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跨領域藝術研究所專任助理教授
2006.7–2008.6 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 UCLA Andrew W. Mellon 跨國文化研究博士後研究員及 講師
2002.7–2004.6 台灣女性藝術協會第三屆副理事長 2001–2004 國立台北藝術大學美術系兼任講師 2001 立法院藝術與文化政策研究 1999.8–2000.1 台灣女性藝術協會創會成員 1997–2011 獨立策展人
1995–2011 藝術評論人
研究專長 
當代藝術研究(台灣、亞洲、英美)、後/殖民文化研究、跨國文化研究、創傷與記憶研究、 藝術與性別研究、藝術評論與策展
博士論文 
Beyond Commemoration: the February 28 Incident, the Aesthetics of Trauma and Sexual Difference, Ph.D. Thesis, School of Fine Art, Art History and Cultural Studies, 2005.
專書 
《跨「國」移動:當代藝術的想像、行動與連結》,台北:典藏藝術家庭,2011 年。 《記憶的表情》,台北:東大圖書,2006 年。 《藝術檔案.社會閱讀》,台北:典藏藝術家庭,2004 年。
翻譯 
Griselda Pollock 著,《視線與差異:陰柔氣質、女性主義與藝術歷史》,台北:遠流,2000 年。 Norma Broude and Mary D. Garrard 編,《女性主義與藝術歷史:擴充論述(上、下)》,台北:遠流,
1998 年。(合譯) Harold Rosenberg 著,《「新」的傳統》,台北:遠流,1997 年。
活動暨展覽策劃 
2010 共同規劃「Griselda Pollock 演講暨工作坊」 2010「看(不)見的風景:當代跨域性格的探索」 2006「線索:吳瑪悧」(re:thread: Wu Mali) 2006「燕子之城:移民、後/殖民記憶與新台灣色彩」 2003 第一屆台灣國際女性藝術節「網指之間:生活在科技年代」 2001「心靈再現:台灣女性當代藝術展」助理策展 1998Haunting Houses by trace」協同策展


12/23/2013

即興佩蕾 Pele Improvisation



之一
我把容顏形塑於亙古裡
我把靈魂謳吟於呼吸裡
揉散我的身軀只為
尋找你的回眸,卿卿

之二
靈驗我的咒語吧
Rock!
為那貪婪竊取的過客
暴厲地囂叫吧進襲
猛烈地張裂吧顫動
攄憤既出,惡果自嚐

之三
哎,像是洩了一世的怨恨
從女神變成恰查某
危險與安全之間的準則
毀滅熱液滾滾流竄著
詭譎熔岩緩緩侵略著
不能鎖的能量秘密

之四
矗立如召喚般的岩石堆
遊走於模稜兩可的曖昧痕跡
魔幻形影是我是我還是我
宛若愛的脈動的小宇宙

捲毛潼



1
I shape my visage throughout eternity
I chant my soul in the breath of air
Knead scattered my physical existence is
To search your glimpse, my love

2
Make my spells efficacious
Rock!
For those greedy plundering passers-by
Attack! Roar rambunctiously!
Tremble! Rupture fiercely!
Vent all the rage, drink your own brew!

3
Alas! Just like belching age’s resentment
From a Goddess you have turned into a shrew
A criteria between danger and safety
Billowing, the fervent lava of destruction
Infringing slowly the insidious coulee
The secret of unleashed energy

4
Towering as evoked rock heap
Wandering on the ambiguous traces
Fantasy images are me. I am still what I am
Pulsating like the small universe of love

by OrcTung Tsai
TranslatorSylvia Chang 

11/07/2013

佩蕾好酷_萬一一攝影展 Madame Pele Rocks_YiYi Wan Solo Exhibition


時間:2013/12/17(二)-2014/2/27()  
週一至週五 09:00~16:30
地點:銘傳大學藝術中心
桃園縣龜山鄉大同村德明路5
03-350-7001~3291
桃園校區交通資訊 http://www1.mcu.edu.tw/Apps/SB/SB_Site.aspx?pageID=164&wcID=2374&redirected=true

        在大自然中找尋佩蕾的身軀,且被她的魔幻形體與斑斕色彩所吸引。發現近代傳說中佩蕾的詛咒:遊客拿走石頭會帶來厄運,其實是愛鄉愛土人士想出來的好點子。千年神話與環保議題偶遇;火山女神發怒後帶動了光財,大島也持續擴大中,好個正面能量!

Madame Pele Rocks_YiYi Wan Solo Exhibition
2013/12/17(T)-2014/2/27(Th)
週一至週五 09:00~16:30
Ming Chuan University Arts Center
5 De Ming Rd., Gui Shan District, Taoyuan County 333, Taiwan
03-350-7001~3291
Directions to Taoyuan Campus http://www1.mcu.edu.tw/Apps/SB/SB_Site.aspx?PageID=164&L_ID=1

        I searched for Pele’s rocks in nature, and was attracted by her fantastic body and gorgeous colors. Also, I found Pele’s cursethe visitors take away the lava stone will effect bad luck. In fact, this modern legend, was created by an environment protector, whose strategy. Millennium myth encounters with environmental issue; After the volcano goddess’ anger which brought the wealth of tourism, simultaneously, the Big Island has had expanding continuingly. What a great positive energy!
    




5/03/2013

2013高雄國際女性藝術家邀請展

      期:2013.5.4~5.26  900~1700 (週一、國定假日休館)
展      場:高雄婦女館 高雄市三民區九如一路777
開幕茶會:2013.5.19() 1430~1530
座  談  會:2013.5.19() 1540~1700
 
指導單位:高雄市政府 社會局
主辦單位:高雄市政府 婦女館
協辦策劃:美國普林頓大學 國際教育學院 普林高雄辦事處
策展人:吳瓊華博士Ph.D. WU, C. Christian (美國國際專業管理組織機構/國際藝術策展人證書)
協同策展人:許翠華Tracy Hsu   

        展出13個國家46位著名女性藝術家作品 
由旅美畫家吳瓊華博士策展的【 2013高雄國際女性藝術家邀請展 】,54日至26日在高雄婦女館展出,共邀請美國、墨西哥、西班牙、荷蘭、澳洲、埃及、韓國、日本、中國、泰國、越南、馬來西亞、台灣等十三個國家四十六位著名女性藝術家,展出50件具有代表性的作品。展覽期間並將舉辦座談會。
 
        策展人吳瓊華表示:此項展覽是以「女性」藝術創作為主題的特展,展出作品包括油畫、複合媒材、彩墨、水彩、版畫、素描、粉彩、雕塑、裝置、影像等,並且分成五個子題來呈現:(1)女性主義意識。(2)女性主義藝術材質應用。(3)以女性身體或花為意象的創作。(4)女性工藝等來做討論。(5)沒有性別意識(跨性別意識創作)思維的創作。希望透過藝術作品的演繹和表現形式,傳達不同國家文化藝術的特殊性與差異性,以及促進國際藝術交流暨深化藝術創作的研究。
婦女館表示:五月的高雄市婦女館,首次帶來大規模的國際女性藝術家專題展覽,讓魅力的大高雄更增添濃濃的「女性與藝術」氣息。高雄市政府長期以來,為提供婦女新知、倡導兩性平權、促進婦女權益和多元需求,於2000年八月落成啟用的高雄市婦女館,期望建構一個對女性尊重、平等、友善的城市。
這次展覽旨在探究藝術創作與展覽「場域」空間所引發的「場域精神」特性,例如:一、環境與文化的思維。二、場所與空間的元素。分析、探究環境場所與空間等元素介入藝術行為的驗證;並以實際參與之實例做為立足點,論述與辯證出一種屬於當代藝術美學上的「場域精神」為目的。

參展國家:
美國、墨西哥、西班牙、荷蘭、澳洲、埃及、韓國、日本、中國、泰國、越南、馬來西亞、台灣
 
展出者
美國USAWang Chi王綺、何瑤瑛Wendy Ho Leu  
墨西哥MexicoHorte Minguez GarciaSilvia Verónica Ariza Ampudia
西班牙SpainVictoria Cano Maria del Carmen Blanca RosaMar HernandezFrancisca LitaMyriam Catala soler 米莉安
荷蘭Netherlands:黃筱琍Huang Xiao-Li
澳洲AustraliaBridget O'Leary歐小咪
埃及EgyptCecilia Feng
韓國South Korea:高蓮貞Ko Yeon-Jeong
日本Japan:宓冬莹Mi Dong Ying、山川光里Hikari Yamakawa、市川のぞみ(市川望)
中國China:赵蘅Zhao Heng、章荔玲Liling Zhang、肖娟Xiao Juan
泰國Thailand:林怡伶Eleen Lin
越南VietnamNguyen Thi Kim Chi 阮氏金芝
馬來西亞Malaysia:庄梦轩 Becky Choong、马爱真Mah Ai Ching

台灣Taiwan
劉素真Liu Su-Chen、萬一一YiYi Wan、陳秋瑾Chiu-Jhin Chen、吳妍儀Wu Yen-I、吳可文Wu, Carin、曾玉珊Tseng Yushan、邱瀞瑩Ching aLittle、羅雪容Hsuehjung Lo、張家瑀Chia yu Chang、唐雙鳳Tang Shuang Feng、許翠華Tracy Hsu、劉亭蘭Liu Ting Lan、傅基芬Fu Gee-Fen、殷昭靜Yin Zhao-Jing、蘇文慧Wen-Hui Su、張秀燕Chang,Hsiu-Yen、趙純妙Chao Chun miao、黃寶賢Huang Pao-Hsien、邱玲瓊Ling-Ching Chiu、林育如Sunny,Yu-ju Lin、戴禎英Tai ,Chen-ying、吳瓊華Wu, C. Christian

2013 Kaohsiung International Women’s Art Exhibition 
Exhibition Location Kaohsiung Womens Center, Kaohsiung, Taiwan
   777 First Jiuru Road Sanmin District, Kaohsiung  
Advising OrganizationSocial Affairs Bureau of Kaohsiung City Government OrganizerKaohsiung Womens Center, Kaohsiung City Government, Taiwan
Co-Planning OrganizationsAmerican Purlinton University, College of International Education, and Purlin Kaohsiung Office
 
Opening Reception1430~1530, May 19, 2013
Forum1540~1700, May 19, 2013
Exhibition PeriodMay 5~26, 2013
 
Participating Countries
USAMexicoSpainNetherlandsAustraliaEgyptSouth KoreaJapanChinaThailandVietnamMalaysiaTaiwan

CuratorArt Connection Taiwan WU, C. Christian, Ph.D.
MediaOil PaintingMixed MediaTSAI-MOWater Color PaintingPrintmakingFamille RoseSculptureInstallationPhotography

女媧·大地WAALAND-女性藝術家聯展



策展人: 曾鈺涓、吳妍儀
展覽時間:
第一檔:2013年3月23日(六)~4月13日(六)
第二檔:2013年4月20日(六)~5月11日(六)
第三檔:2013年5月18日(六)~6月08日(六)
開放時間: 週四到週日下午一點到六點
開幕茶會: 2013年3/23,4/20,5/18(六) 下午三點
展覽地點: 女藝會WAA。台北市北投區自強街61巷6號1樓

女媧是中國神話傳說中的女神,人首蛇身,相傳曾煉五色石以補天,並摶土造人,制嫁娶之禮,延續人類生命,造化世上生靈萬物。台灣女性藝術協會的英文名簡稱為WAA,其發音為「ㄨㄚ」,呼應女「媧」,以此借喻女藝會所具有的使命感,以女性關懷細膩的關懷特質,作為推動女性在藝術創作中的生命延續。

女性藝術家的創作力是女媧的五色石子,在激盪淬鍊中,以豐富的能量,建構了對自我、生命、環境與社會的感知,填補了生命中的自我失落感。當天補好了,地填平了,水止住了,天空出現彩虹,女媧補天的神石彩光,是女性藝術創作者的創作彩石,在生命的歷程中,留下美麗的生命虹彩。

參展藝術家:
第一檔:吳可文、吳妍儀、邱瀞瑩、連宏珠、陳香伶、陸真儀、黃凡容、黃郁涵、劉素幸、蔡淑惠、張菀玲。
第二檔:方琦、宋少奐、吳家昀、徐秋宜、江宇、陳依純、陳艷皇、彭怡平、曾鈺涓、蔣金蘭。
第三檔:汪曉青、林怡君、林靜宜 金啟平、唐幼玲、黃怡靜、陳育玲、郭慧禪、曾鈺慧、萬一一、廖迎晰、廖婕雅、戴佳茹、謝詠絮。
台灣女性藝術協會誠摯的邀請你,前來見證女藝會Womanhouse的活動能量及台灣女性藝術家共同創造的展覽火花。

指導單位:文化部
主辦單位:台灣女性藝術協會

我思我愛在淡水-淡水社大紀實攝影班聯展

Haunting in Tamsui
A Group Show by the Documentary Photo Class of Tamsui Community University


時間2013/1/6~3/15
地點Part Time Su 偶爾素一下 

參展者
何豊國 李文洲 林瑞如 花雪芬 康玟琳 張惠莉 張毓君 陳彩雲 蔡宛彤 鄭志宗
策展人:萬一一 YiYi Wan

9/22/2012

身體意識-台灣新媒體藝術女性創作者聯展

SENSORIA-New Media Art by Taiwanese Women Artists

策展人:曾鈺涓
參展藝術家:陳依純、許惠晴、葉怡利
主辦單位:台灣女性藝術協會

展覽時間:2012/9/22(六)~11/17(六)
開幕茶會:2012/9/22(六)3:00pm
展覽地點:女藝會WAA
展覽地址:台北市北投區自強街616號。02-28218827
開放時間:週三~週六2:00~6:00 pm
Facebookhttp://www.facebook.com/WAAHOUSE

今年年中,連續兩次被詢問是否有值得推薦的新世代台灣數位藝術女性創作者嗎?這個問題在腦海中不斷浮現,促使我開始思考,也因此開啟了,以計畫策展「新媒體藝術女性創作者」方式,研究女性藝術家創作觀與問題意識的想法,並藉此建立台灣新媒體女性藝術家的資料,進行台灣女性在新媒體藝術創作歷史與成就的梳理。在此理念下,第一階段將以「新世代女性藝術家」為研究對象,並在經費允許下,慢慢將此研究擴及至資深與前輩藝術家,甚或各種媒材創作的女性藝術家。

陳依純、許惠晴、葉怡利三位新世代女性藝術家,皆以「女性身體」為討論主題,以身體為探究對象,進行女性意識的討論,脫離純美影像的表象再現,深入屬於內心深層的自省,挖掘屬於女性的時代意義、經濟認同、社會批判與個人價值。在這些作品中,即使「女性身體」的意象仍不斷地出現,顯現「女性身體」在父權文化中的既定象徵意義至今仍無法被完全排除,「女性身體」的符號與價值仍被制約,但是透過三位女性藝術家對「女性身體」的重新定義,讓「女性身體」在某種程度上被有效的干擾並創造出不同的性向,建立新的意義與價值。

數位的跳躍式思考邏輯,提供女性藝術家更多元的思考方式,以新的思維所建構的女性身體,是一種具社會文化意義的敘事方式,不僅重新檢視了女性存在的狀態,並且再次透過對身體的解放與關照,提出了對身體意識的再建構。